人口基数更大,老龄程度更深,困难老人更多,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引人关注;家庭养老能力弱化,养老保障不足,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,农村养老短板如何补齐?《新闻1+1》对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、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,共同关注:农村老人,如何养老?
农村老龄化目前有哪些特点?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:农村老龄化目前呈现以下特点:
(1)人口基数大,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.2亿人。
(2)农村老龄化速度快。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,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3.81%,比城镇高7.9%,比全国平均水平18.7%也高出许多。
23.81%意味着农村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,它的影响是深远的,将会对农村整个老龄化的体系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挑战。因为毕竟以往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有差距的,农村处于滞后于城镇的状态。
空巢化严重,农村养老靠什么?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:农村老龄化的空巢化、独居化、高龄化,更凸显了我们必须要关注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。农村养老靠居家,孩子不在,靠什么?很重要的是要靠社会化的养老,因为农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滞后于城市的,通过一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给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助餐、助医、助乐、助浴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,也需要全社会去关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、重要性。
农村养老机构重量更要重质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:在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方面,农村多于城市,我们不仅要看到养老服务体系在城乡的数量差异,更多的是要看它的质量差异。农村养老机构和城市相比,在质量上存在着明显差距。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虽然多,它的空置率也比较高。前几年的数据,差不多48%的农村养老机构是空置的。一方面有很多农村老年人需要照料,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数量比较多,但还是空置,供需的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加大去解决。
城乡养老金相差约22倍 需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:在养老金方面,城乡的对比上差距是比较明显的。几年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,城乡养老金的差距差不多是22倍,城市远远高于农村。这个短板我觉得短时间是很难补齐的,但是我们可以缩小它,使农村的老年人能够逐步地提高他的生活质量,满足他的需求。
我认同要提高农村的养老金,要在他一定的年龄,比如60岁,或者这个男女有不同的年龄,能够实行退休的制度。但是退休制度我觉得很重要,要大幅度提高他的退休金,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。
土地能成为农村老人养老的保障吗?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:土地也是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其实在全国来说,有些地区利用土地流转,特别是把土地能够盘活起来,给他一定的经营,然后给老人一些福利。但是如果从全国来看,全部按照靠土地来养老也不是特别现实,因为这些做得好的地区,大部分都是在郊区,城镇化相对比较近的。但是在西部,在贫困地区,这个就不是特别现实。所以土地流转,还要根据国情,根据不同地区,“一村一策”,才能够真正使土地保障起到它的养老作用。
如何让农村老人更健康的老去?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:健康中国应该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,也是农村老人的梦。农村是一个弱势,整体健康状况比城市要差。在医保、在医疗条件上也是相对比较差的。有这样一句话,有了健康,高龄不是问题,没有健康,低龄也是问题。对于农村老人来说,要抓住这三个词,基本、基础和基层。
①要提高农村老人的健康素养,从生命周期方面去提高。
②加强农村慢性病的管理,公共卫生也要跟得上,基层公共卫生更要跟得上。
③农村的卫生服务体系也要着眼于老年人的慢性病,着眼于整个的康复治疗,这样才真正使农村的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。